分享一首无题诗

LMS
1.6K+ 4

刚才老妈问我几点,我说9点半了,老妈突然感慨时间过的好快,自个儿用方言就唱起了一首歌,唱的就是这首无题诗的前两句。

听到这两句就让我很激动,一直在脑袋里盘旋着,却想不出后面两句来。于是开口问老妈,没想到她也只记得前面这两句,无奈,只好自己也开口唱了,没想到一开口就很自然的把后面两句给唱出来了。

这首诗小时候写毛笔字的时候经常写,传说是唐伯虎作的,好像大人们都喜欢把一些很神奇的诗放到唐寅的头上。里面有些字不知道有没有,反正输入法是打不出来,于是我就用ps画了。

无题

日月旮旯过千秋,
水过长江流。
高山凸凹年年在,
风吹柴门开。

林式注释:这首诗主要的亮点就是每句里那两个特殊的字,除了第三句的凹凸只象形外其他三句中的不只象形还拟声。

第一句的旯旮在我们的方言里是念li lo汉语拼音去声(也就是第四声),读起来有时光倏忽的感觉,同时,两个字形象的展示了“日”一上一下,昼夜交替的感觉,而且同时九个日上下,时间过得那个快啊,所以转眼就是千秋过去了。日月如梭,时光飞逝啊。

第二句的那两个字是把水字分成两半,方言读pi pia也是汉语拼音第四声,读起来有水浪拍岸的感觉,这水字被拆分成两半不正是水浪拍打岸边溅起的水花吗,多么象形啊。你还可以想象自己站在长江边上,浪花在脚下拍打,水雾阵阵,望着川流不息的长江水发出这样的感慨:逝者如斯乎!

第三句比较好理解,完全象形了,一目了然,年年岁岁花相似。

第四句最后那个“开”又有做“声”的,也就是:风吹柴门門声(请自觉将句中的繁体字分成两个字看),我觉得“开”和“声”都很好,各有各的韵味。“声”可能强调环境幽静,地点可能是世外桃源的哪个小村落,可能方圆多少的范围内就这么一间茅屋。“开”可能这是风刚好吹动柴门,不经意的打开,主人也许不在家,或许刚刚还有人在折扇木门前小扣柴扉久不开呢。至于拆开的两个字其实就是木门的左右两扇,说明这个门还是挺大的,左右双开的,读音无法标示,你可以想象下风吹着两扇老柴门,自然转动的吱呀声,就是那样子了。

这算是高级打油诗吧。

文章目录
THE END

评论 4

    1. 动作这么快,我还没加注呢,嘿嘿!

发表评论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