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罗罗的小说总能因为文中巨大的脑洞而感到爽快,这种脑洞不在于给新的世界带来了什么新的科技和新的思想,也不在于这些新的科技新的思想带来了什么变化,他的脑洞在于总能有自己的理论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这种理论在小说里非常的细致,导致小说中新建立的世界在印象里可以非常的有立体感,而不是空洞的抄一些理论应付读者。
在《奸雄天下》里更是创造了一个“太一教”来对抗基督教、天方教、儒家思想等,而且书中关于新创的“太一教”各种纲领也叙述的很详细,同时,又不像其他小说那样一个方法通杀全文,从小说开始到结局都是无敌的,书中这个太一教最后分化成“太一神圣派”和“太一科学派”两个派别。
不过今天说的不是小说,而是小说里关于“儒”和“科举”的摘抄,虽然不能把小说当历史,而且这些内容也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不过我倒是挺喜欢:
摘抄一:儒、科举、共天下
因为复周礼是儒家学说的根本。儒学不是宗教,而是政治学说,所以儒生的目的不是隐居到山里面修行,而是要出仕做官。而出仕做官的目的,就是要复周礼——当然不是百分之百的恢复,而是与时俱进的恢复。
而在另一个方面,复周礼的学说又是儒家别于法家的地方。后者也是要出仕做官的,但是法家比较实际,他们就是为君王服务,替君王解决麻烦的。而儒家的思想家却想着要去和君王共天下,去约束君王的权力,以此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
但是儒家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寒门子弟中的精英往往是君王最忠实的臣子,因为他们的荣华富贵全都系于君王一身,想要靠他们去限制君王权力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科举之士成为官场清流(不是清廉的意思)之后,中国君王的权力不是被限制了,而是变得越来越大!
而儒学本身也逐渐沦为了禁锢思想,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儒学麻痹人民的作用是通过科举制度形成的,科举制度给了寒门子弟鱼跃龙门的机会。
其作用和后世的彩票有点类似,不过中头奖的概率要大些,参与的门槛也要高一点,同样彩头也更大,可以成为高高在上的官!
于是一国才俊的眼球都被科举所吸引,逐步对军事、科技、商业和探索世界失去了兴趣。整个华夏文明,也因此失去了活力。
而儒学的“复周礼”,自然也就成了个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儒家的根本,就这样被中国君王和一心求官的官儒搞成了空想。而到了后世某朝再想把儒家捡起来用的时候,干脆连“复周礼”都不要了……这已经接近于笑话了!
……
科举虽然不是什么和士大夫共天下的路子,而且在皇帝老子的引导下肯定出奴才出蠢才。但确实是一条比较公平的从底层上升的通道。理论上,凡是男子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个官出来。从此改变命运成为人上人。
这机会虽然小,三年一大比,高中者不过五六百。对于几十万上百万的士子来说。根本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机会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千分之一到两千分之一的机会也是机会啊!
整个民族的精英在外敌入侵,国难当头的时候。也不舍得放下这一丝的机会去习武从军,在战场上搏个功名。可见这科举制度的诱人之处。
注明一下:常常有人把科举制度和西方的公务员试混淆。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公务员试的目的是招募办事的事务官。而科举的目的并不是招收有实干才能的官员,而是为了引导民间的精英把光阴耗费在没有实用价值的儒家经典上面,同时也给底层人民那么一丝通过读书科举改变命运的可能。
虽然对底层民众来说,一丝上升的可能实在太渺茫了。但是总比没有的好!而贵族民主制下,给底层平民留下的上升空间,看上去就更小了一些了。
摘抄二:儒、周礼、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提出的,可以说是儒家的政治纲领。克己可以理解为士要恪尽职守,奋发努力。复礼则是恢复周礼。加在一块儿就是士要奋发努力,以恢复周礼。
但是这个周礼仿佛是恢复不了了,所以克己复礼也就渐渐有了别的解释。比如在道德上的克己复礼,大家都做道德君子。知道n荣n耻,消灭人欲。保存天理云云的。本来是一个政治纲领,结果弄成了一个思想道德规范。
不过现在毕竟是宋不是清。儒生们还是知道克己复礼真正的含义,也敢往这方面想一想历史上直到明末清初,还是有一些大儒敢探索真正的复礼之道的。譬如明末大思想家黄宗羲就提出了一套依托宗族、学校实行复礼,约束君王权利的办法。
……
孔老夫子经常挂在嘴边的“克己复礼”中的“复礼”就是指“复周礼”。要用《周礼》中的各种制度、规定来治理天下。只是后世孔门信徒遍朝堂,却没有谁真的拿部《周礼》来治天下。最多就是用《周礼》之中关于礼仪和祭祀方面的规矩来装装样子就算“复礼”了。
至于治天下的各种制度,追根溯源却是儒家士大夫们深恶痛绝的“秦法”、“秦制”。嘴上说《周礼》,手中行《秦律》,儒皮法骨,便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独裁的真相!
再说了难听些,便是对自己行“礼”,对别人说“法”。
实际上,后世君王和士大夫不欲行《周礼》的主要原因,便在《周礼》所代表的封建——中国虽然号称有两千多年封建独裁,但实际上,这两千多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有独裁而无封建。这封建和独裁,实际上是对立的事务,而不是统一的事务。所谓封建。就是一种分封的政治制度。而独裁则是集大权于帝王一身。既然权力皆归帝王,那又何来封建呢?
当然,君王反封建喜独裁也没有什么奇怪。凡是当了君王的,无论东西方。就少有不喜欢大权独揽的。而东方多独裁,西方多封建的原因,其实就是西方的君王直到近代,才有机会建立起君主独裁体系。
不过他们没有独裁多久,就一个个遇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然后一部分立了宪成了吉祥物,还有一部分比较倒霉上了断头台!
而东方的独裁,主要是中国的独裁出现的比较早。生产力还远远达不到可以引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水平——要不然刘邦、项羽他们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了——所以就出现了独裁王朝和乱世交替的局面。
在治乱交替中前行的中国政治制度,则呈现出独裁不断加强,封建不断削弱的大趋势。而自汉代兴起的门阀在唐中后期的崩溃,则给了宋朝一个加强独裁集权的机会。而宋太祖则很好的利用了这个机会,设计出了一套文武殊途,以文御武的独裁方案。
而这一套办法又经过了明代的强化,在清朝由融合了八旗部族政治,使部族和士大夫相互制约。让君王独裁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
进来看看
登峰造极后又直冲天际了。
你成功引起了我对这个作者的兴趣。但我总觉得这书我应该看过,没看完。
《奸雄天下》这本书是2015年3、4月开始写的,算是新书。
大罗罗的书虽然问题也很多,但这个大脑洞开的在历史类里算是一绝吧。